三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!有你熟悉的吗?
近日,三亚市人民政府网发布《关于公布三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》,通知明确将《三亚黎族民歌》《琼剧》《黎族传统体育竞技》《崖州酸粉制作技艺》《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》《三亚糯米酒制作技艺》《苗族三色饭制作技艺》《苗族刺绣技艺》《黎族藤(竹)编技艺》《苗族传统婚礼》《三亚端午节龙舟赛》11个项目确定为三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三亚黎族民歌
三亚黎族民歌流传于海南省三亚市境内,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谣,其历史渊源流长,起源年代久远,黎族创世史诗《祖先歌》源于三亚,它是三亚黎族民歌的源头出处,黎族民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,一代一代流传传承至今。
黎族民歌语言形象生动,曲调优美动听,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反映出黎族人淳朴乐观,耿直刚毅,勤劳进取的民族精神,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,集中体现了黎族人的思想情感,向往愿望以及精神寄托,是黎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。
琼剧
琼剧,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,用海南话演唱。清代称“土戏”,也称“海南戏”,海外侨胞称“琼州戏”“琼音”。以“琼剧”称谓见诸于文字的时间为1936年,后渐普遍使用至今。
海南位于中国最南部,环海而屿,唐宋时已是南海的航运中心。元代木偶戏传入,明代有军戏、闽广剧酬神娱人,明末清初,琼剧发祥于琼山、海口一带,后传入三亚等南部地区,由历代移民文化不断积淀而多元形成。
琼剧历史悠久,阅古今情状而藏灵蕴秀,在人类学、民俗学、区域文化学、艺术审美和国际文化交流史方面都有重要研究价值,并具有旅游资科考教育和经济效益等旅游价值,是三亚人民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,影响巨大而深远。
黎族传统体育竞技
射箭
钱铃双刀舞
崖州酸粉制作技艺
崖城酸粉原称崖州猪肠馍。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崖州区。崖城酸粉是海南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。它产生于清代以前,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传承历史。
崖城酸粉制作的原料是大米、番薯、红糖、酸梅(豆)、白花菜、小虾等。大米、番薯、红糖、酸梅(豆)是主料,其他为配料。崖城酸粉制作技艺的工序主要有17项,即浸泡大米、磨米浆、蒸粉、卷粉、煮糖水、煮酸梅(豆)水、制作豉油醋、炸虾饼、炒花生、腌酸白花菜、切葱花等。崖城酸粉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,它可以消暑、解乏、敛汗,食之身心清爽。可以代替正餐,配料白花菜是唐朝崖州的贡品,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。
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
崖州扁豆酱制作技艺分布在三亚市崖州区。扁豆酱是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。它产生于清代以前,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传承历史。
崖州扁豆酱蕴含蛋白质、脂肪、钙、磷、铁等丰富的营养成份,食用价值很高,同时具有健脾、止汗、止泻、祛湿、生津解渴、健胃消食的药用价值。扁豆酱是“识字酱”的励志典故及其制作历史和技艺,使之具有文化价值。
三亚糯米酒制作技艺
三亚糯米酒,是用三亚地区旱稻或者是糯米,配合本地特有的植物制成的酒饼,运用自然发酵等方法酿制而成的,黎族人称之为“并”(biang)。
三亚糯米酒是酿酒工艺发展的历史见证,民族特色鲜明,工艺风格独特,其产生和传承,充满着传奇色彩,这是一份独特的活态遗留记忆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。
苗族三色饭制作技艺
苗族三色饭制作技艺产生于苗族迁入海南时期的明代,起源于苗族的生产生活及其神灵崇拜、龙文化观念的道教信仰。
三色饭是被染上红、黑、黄三种颜色的糯米饭。苗族以其象征红龙、黑龙、黄龙在苗岭行云降雨,撒播祥瑞,使苗岭风调雨顺,苗民安康。三色饭制作技艺是分别从三种植物中加工提取红、黑、黄三种染料,将糯米染成三种颜色后蒸煮成干饭。三色饭的原料是糯米和红蓝草、枫树叶、黄姜三种野生植物。其提取染料并将糯米染色的基本方法,主要是将三种植物分别捣碎、用水熬煮、浸泡出颜色,然后将糯米放在三种颜色的水里搅拌均匀,再浸泡一段时间,直到糯米分别被染成三种颜色。
苗族刺绣技艺
三亚的苗绣技艺产生于明代,是大陆苗族在明代迁徙海南时带来,它通过家庭传承的方式,一代一代传承至今。
苗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它是明代大陆苗族迁入海南时带来的手工技艺。经历了时空的大变化仍一脉相承至今。通过对苗绣技艺的研究,人们可以了解到海南苗族与大陆苗族的历史渊源,了解到苗绣传承发展的历史,了解到苗族开发海南及其历史、社会的变迁。苗绣技法独特,民族特色浓郁。其鲜艳浓烈的色彩,夸张变形的纹样,对称和谐的构图,自由组合的不同形态的物象图案,体现了苗族高度的审美水平。这些魅力无穷的装饰艺术,对于各民族的服装装饰和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。
黎族藤(竹)编技艺
三亚市黎族藤器编织技艺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崖州区抱古村、曙光村、白起村、南山村、郞典村和天涯区台楼三用村等黎族村庄。远在唐代、三亚黎族人民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艺,工艺也达到很高水平。从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漫长岁月中,藤器物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,还作为贡品被历代封建朝廷征收。一千多年来,三亚黎族藤器编织技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项技艺承载着黎族藤器编织史,反映了黎族历史、社会的发展变迁。
苗族传统婚礼
海南苗族在结婚上有着自己民族独特婚俗文化,在形式上,既热烈隆重,又格外庄严,始终遵循着自古以来的婚俗传统礼仪。海南苗族的婚俗礼仪,也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苗族丰富灿烂的文化,其充满欢乐气氛的一系列婚姻仪式,细微严谨又不失诙谐的礼规礼辞,为苗族婚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。
三亚端午节龙舟赛
在三亚,崖州区港门村是端午节龙舟赛习俗的主要分布区域。
港门村端午节龙舟赛习俗是对我国端午节划龙舟纪念楚国大夫、爱国诗人屈原习俗的传承,产生于清代顺治年间,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。清《崖州志》对此有记载:“……五月端阳,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……是日,士女皆出港门观竞渡”。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。通过对它的研究,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人文历史传播、传承和发展的历程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港门村龙舟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其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英雄崇拜和爱国主义精神,以祭祀五龙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为内涵的中华龙文化信仰,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理念,对于维护国家统一,加强民族团结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建设和谐社会,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。
周红波: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种业CRO机制助推高质量打造“南繁硅谷”
来源:三亚市人民政府、三亚市非遗保护中心
美编:周鑫杰
编辑:陈思宇
审核:陈淑林
主编:陈 惜